“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科研合作,而应该是‘顶天立地’;协同创新不是你我不分,而应该是‘协而不同’。”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在开展协同创新中应发挥资源共享、人才汇聚、文化互补等协同优势,真正做到凸显特色、创新发展。
“顶天立地”应有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
“大学科研应该‘顶天、立地’,这是共识。但在开展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下,对‘顶天、立地’应有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侯建国说,“顶天”不能仅仅立足于“国内领先、国内首创”,而应该真正站在世界科学前沿,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立地”不能简单满足于服务企业、服务传统经济,而应该是聚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聚焦引领企业发展的变革性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从历史上看,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这其中,大学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侯建国说,当前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前夜,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大学完全有可能通过协同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侯建国举例说,量子调控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源泉,从被动的观测和宏观量子效应的应用,发展到对单个量子状态进行人工制备,这有可能带来两个重大的变革性技术——完全保密的量子通讯和数据处理能力巨大的量子计算机。目前,欧美诸多发达国家已将量子前沿交叉研究确定为战略性支持方向,有一系列国家级的重大研究计划。
中国科大已经和南京大学、国防科大、中科院半导体所等联合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并与国际上众多量子科技研究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侯建国希望能通过协同创新,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上实现关键性突破,五到十年内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广域量子通信,为量子通信应用和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协同创新不是“你我不分”,而应“协而不同”
侯建国认为,由政府主导的“211工程”、“985工程”,促进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高校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模式趋同化。究其原因,一是评估验收指标成为大学发展的指挥棒;二是工程性、竞争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发展目标与路径的趋同化。
“协同创新则不同,它倡导的不是简单的科研合作,更不是你我不分、相互替代,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协而不同’。”侯建国说,大学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各自优势和特色所在,真正做到凸显特色、共同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这个问题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中同样需要注意。”侯建国说,从自由探索到产品研发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不同的创新主体分处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应该以开放的意识在各自的环节上发挥独特的优势,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价值边界得到最大化扩展。比如,在基础研究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死亡之谷”?侯建国认为,过去我们强调大学直接去开发市场、去做产品、去办企业,实际上大学并不一定要越俎代庖去做研究机构和企业应该做、擅长做的事情。
中国科大与合肥市正在合作建设的先进技术研究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是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多重功能的创新联合体。侯建国说:“我们希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市场之间搭建一个创新平台,通过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变成先进技术,再通过政府支持、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最终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8日 06 版 查看原文 )